注意:在这帖中 表示不是
基本公式原理
纵横线双值公式 设使A丶B丶C为3组方格(数字丶 丶 丶 丶墙),a丶b丶c分别为其 数目,及x丶y为数字,如下图(这里x及y连成一条横线,不过纵线的情况也是相同的): ABBC AxyC ABBC 则a丶b丶c丶x丶y之间的关系式如下: 1.a = x - b = x - y + c 2.b = x - a = y - c 3.c = y - b = y - x + a 这是因为x = a + b及y = b + c 值得注意的是: 1.x - y = a - c 2.0 <= a <= 3及0 <= c <= 3 由此可导出 |x - y| = |a - c| <= 3 - 0 = 3,因此纵横线相邻为 或以上数字的方格不可能为 。 另外: 1.0 <= b <= 4 2.由於x + y = a + 2b + c,但实际上这个局部的 总数为a + b + c,因此b的数值愈大这个局部的 总数便愈小,反之亦然。 由此可推出x + y - 4 <= a + b + c <= x + y
纵横线等值公式 若x = y,则a = c,因为x - y = a - c = 0
纵横线差值公式 若x > y(y > x的情况也是相同的),则以下关系式必然成立: 1.1 <= a <= 3 2.0 <= c <= 2 这是因为x - y = a - c > 0 而且,由关系式1可知A不可能是墙,因为 不可能在墙後出现。
基本公式应用
纵横线等值公式 1.(左边是墙及上方全不是 ;不过右边是墙的清况也是相同的)
  
   在左边的 应用纵横线等值公式,可得出最右边的 是 ,因为左边是墙,也就是没有 :
  
   2.(上方全不是 )
    
     在左边及中间的 ,以及中间及右边的 分别应用纵横线等值公式,可得出最右边及最左边的 都是 ,因此最中间的 必定是 :
    
     3.(上方全不是 )
     
      在左1及左2的 ,以及右1及右2的 分别应用纵横线等值公式,可得出右2及左2的 都是 ,因此最左及最右边的 都必定是 :
     
     
纵横线差值公式 1.(上方全不是 )
  
   在 及 分别应用纵横线差值公式,可得出最左边的 的左边及最右边的 的右边都不可能有 ,及最右边及最左边的 都是 ,因为 左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右边的 数量,及 右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左边的 数量。如此一来,最中间的 便是 :
  
   2.(上方全不是 )
  
   在 应用纵横线差值公式,可得出最左边的 的左边不可能有 ,及最右边的 是 ,因为 左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右边的 数量:
  
   3.(上方全不是 )
   
    在 及 分别应用纵横线差值公式,可得出右2及左2的 都是 ,因为 左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右边的 数量,及 右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左边的 数量。如此一来,左1及右1的 便是 :
   
    P.S.:此例其实也能自「纵横线差值公式例2」导出。 4.(上方全不是 )
    
     在 及 分别应用纵横线差值公式,可得出最左边及最右边的 都分别是 ,及右2及左2的 都是 ,因为 右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左边的 数量,及 左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右边的 数量。如此一来,最中间的 便是 :
    
     P.S.:此例其实也能自「纵横线差值公式例2」导出。 5.(上方全不是 )
     
      在 及 分别应用纵横线差值公式,可得出右3及左3的 不是 ,及最左及最右邊的 都是 ,因为 右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左边的 数量,及 左边的 数量必须少於其右边的 数量。如此一来,左2及右2的 便都是 :
     
      P.S.:此例其实也能自「纵横线差值公式例2」导出。 6.(上方全不是 )
  
   在 应用纵横线差值公式,可得出最左边的2个 的都是 ,及最右边的 的右边不可能有 ,因为 左边的 数量必须至少比其左边的 数量多於2个:
  
   7.(上方全不是 )
  
  
   在 应用纵横线差值公式,可得出最左边的3个 的都是 ,及最右边的 的右边不可能有 ,因为 左边的 数量必须至少比其左边的 数量多於3个:
  
  
  
基本减法原理
数字减法 由於判雷是为了把未知为是否 的方格转为已知是或不是 的方格,因此已知是 的方格可在某局部中暂时当作不存在,而所有相邻的数字都必须减1。如此一来,一些数字较大的局部便能还原为一些数字较小的局部。
长度减法 试考虑以下局部(上方全不是 ):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或以下局部(上方全不是 )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全都是 ,或头尾都是 及中间都是 的局部都可称为长城,而第1及第2个长城例子的的长度分别为16及30。 没有 的长城的还原方法如下: 1.若一个长城的长度除以3的馀数为0,则此长城能还原为(长城的长度 / 3)个连续但不重叠的  局部。 2.若一个长城的长度除以3的馀数为1,则此长城能还原为(长城的长度 / 3)个连续但头尾重叠的   局部。 3.若一个长城的长度除以3的馀数为2,则此长城能还原为(长城的长度 / 3 + 1)个连续但头尾重叠的  局部。 有 的长城的还原方法如下: 1.若一个长城的长度除以3的馀数为0,则此长城能还原为(长城的长度 / 3)个连续但不重叠的  局部。 2.若一个长城的长度除以3的馀数为1,则此长城能还原为(长城的长度 / 3)个连续但头尾重叠的   局部。 3.若一个长城的长度除以3的馀数为2,则此长城能还原为(长城的长度 / 3 + 1)个连续但头尾重叠的局部,其中第1个及最後1个局部分别为  及  局部,及中间的所有其他局部(有可能是0个)都为   局部。 P.S.:这些还原方法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,但由於其过程略为繁复,而且稍为超越了基本知识这层次,所以这帖不打算就这些还原方法作出证明。
基本减法应用
数字减法 1.(上方全不是 )
     
      由纵横线差值公式可知最左边的 的左边及最右边的2的右边分别最少有1个 ,因此此局部可还原为:
     
      2.
  
  
   由於中间的2个 最少一个必须是 (否则此局部便不可能有3个 ),因此此局部可还原为:
  
  
   所以此局部便能变成:
  
  
   3.
     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由於在对角的 的纵横侧各有1个 (否则邻近左边的 的数字便不可能全都是 ),因此在对角的 必定是 :
     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因此此局部能还原为1个 丶1个  及1个   局部:
     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所以此局部便能变成:
     
     
     
     
    
|
|